首页 > 详情页

【专题报道】掘出光明通道 不负青春韶华

时间:2022年08月09日 作者:党委工作部 来源: 点击量:

  14年前,大瑞铁路开工建设,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来到了西南边陲的漾濞县,那个时候,站在秀岭前的他,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工程干好,把隧道打通。14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匆匆而逝,他始终坚守着自己初心,如狂风中的磐石,狠狠地钉在了大瑞,用自己的执着,为当地百姓掘出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他就是公司大瑞铁路项目四分部项目经理吴丽君。202012日,中央电视台17频道《遍地英雄》栏目对吴丽君进行了专访。从12开始拍摄,到18号结束,共用了6天时间。最后形成了25分钟的专题片《隧道里掘出希望》,该专题片讲述了吴丽君扎根大瑞12年,攻坚筑梦,家国情怀,用自己的初心和坚守为当地百姓掘出美好生活希望的奋斗故事,以及从一名学生成长为项目经理,隧道专家的人生经历。他也先后荣获了2018年火车头奖章和2020年度云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烙上自立自强之印

  吴丽君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为了维持生计,父亲扛过麻袋打过零工,做过木匠,瓦匠。凭借自己的劳动撑起了一个五口之家。父亲身板很瘦,但在工作上从来不服输,靠着超越常人的意志韧性,每天都是超出体能极限的劳动强度。小时候,不理解父亲为什么每天晚上都要喝很多酒才睡觉,长大后才明白父亲如果不喝酒,全身上下的骨头疼得会让他整宿整宿睡不着。

  从十三岁起,吴丽君便开始在寒暑假打零工。在同龄人撒野的光景里,他有时跟着父亲做工,有时去地里干活,一个暑假下来能挣几百块钱。

  虽然家境贫寒,但父亲母亲从来没说过让他们辍学的话。“生活就像海洋,只有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通过自己的努力,吴丽君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吴丽君走进了西南边陲的大理漾濞县,第一天来到大瑞四分部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天已迫近傍晚,大理的天空深邃明朗,远处的秀岭郁郁葱葱,他和同伴走到项目部门口的时候已是开饭时间,这时就听到有人大声喊,“先不慌,先不要吃饭,等这两个学生来!”

  吴丽君掏出手机记下了这个时刻, 2008722号,下午556分。那时的吴丽君怀着对人生新阶段的懵懂向往,没有预想过,这会是怎样一段历经十四年之久的奋斗年华。

  扬起坚韧敬业之帆

  秀岭隧道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境内,全长17623米,经过7条断裂带,是大瑞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是Ⅰ级高风险隧道。在秀岭隧道施工,面临很多难题,一是特有的“滇西红层”软质岩成套的施工工艺工法尚未被研究透彻,可参考理论不多,更没有施工经验能借鉴;二是秀岭隧道岩层变化无常,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较大规模塌方、软岩大变形、涌水突泥、岩爆、高地热等不良地质问题。秀岭隧道施工14年来,建设者们穿越了7条断裂带,遭遇了3次突泥涌水、97次大规模塌方以及无数次的溜坍,突破了73段软岩大变形等复杂、危险地质地段;三是作业空间小,大型的机械设备进不去,只能利用现有的设备优化施工组织和管理来提升施工速度;四是有轨运输系统施工组织难度巨大,施工运转效率低,施工调度困难。

  20096月,吴丽君在正洞掌子面当班,当工人们锚杆施作完毕正准备喷浆作业时,掌子面因泥岩软弱出现了严重坍方,后部初支破坏达到10米,三十几立方米的坍塌物,瞬间把作业台给砸弯了,隧道里到处都是坍塌下来的石块和稀泥,为保证隧道安全推进,工人们每天一镐一锄地向前掘进,用背篓将掉下来的石块背出洞外,然后注浆加固岩层,把“豆腐渣”变成“豆腐块”后再一点点挖开。仅处理这些坍塌物就用了两个半月。两个半月,没有前进一厘米,吴丽君站在土堆上,望着黑黢黢的洞口,就像面对着一只张开大口,亮出獠牙的怪兽。

  困难接踵而至,初生牛犊的吴丽君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这个简单的道理,心里也只有一个念头——学习。安质部,工程部,物机部,现场,每个部门他都去帮忙,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前辈求教,执着的弄个明白。

  20108月,在一次隧道仰拱施工带班作业过程中,由于位置靠前,光线暗淡,挖掘机司机视线受阻,吴丽君专注在前方查看围岩情况,没听见机器启动,导致他的腿被挖掘机压的多处骨折。虽然人是在病床上躺着,但还是心系工地上的施工生产伤情有所好转,一想到项目正到攻坚期,同事们每天高负荷运转,还要分担吴丽君的工作,想回到现场的心情就十分强烈,吴丽君虽然腿受伤了,可他的脑子还能转,于是又拄着拐棍投入到了工作中去。因为从没有真正停下来休息养伤,到现在,他的腿有时还会隐隐作痛。

  2010年,吴丽君正式分管现场施工,他心里在想,如果想让现场的作业人员心甘情愿的保持工作的激情,只有自己以身作则,跟他们一起上班、一起下班。以前项目部的这些农民工工作懈怠,现场管理人员很难安排得了他们的工作,吴丽君上任之后,很多时候就站在一旁等民工吃完了饭,陪着他们进了隧道。洞内施工环境温度高、湿度大、再加上作业时空气质量较差在洞里待上半个小时,都会有呼吸不畅、头晕、想吐等症状,那次他和工人一起在洞里待了整整十四个小时。在现场,吴丽君给予这些工人最大的尊重,95%的工人吴丽君都能叫出姓名,叫不出姓名的,也能叫出外号。“一分辛劳一分才”, 来项目部一年后,吴丽君成为了安质部部长。一年半,他成为了项目部的副总工程师。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大瑞三年半后,吴丽君成为了项目总工程师。随着经验的不断累积,信念也逐渐地坚定——“没有翻不过的山,也没有打不通的隧道!”吴丽君相信,无论是地质专家还是技术专家,没有一个人比他更熟悉秀岭隧道,一千多个日夜,他穿梭在这条时光的隧道中,有时竟模糊了自己的年纪;但隧道曾在哪个地方塌过方,又在哪个地方软岩变形,吴丽君像自己爱人的生日一样记住清清楚楚;隧道内遇到的大多数地质状况,不用进洞就能拟出解决方案。吴丽君相信他是最适合承担起这份光荣而艰巨的责任的那个人。

  拨开科技创新之桨

  秀岭隧道成为影响大瑞铁路全线贯通的一个“拦路虎”工程。面对一拖再拖的施工进度,吴丽君心急如焚,想在工艺工法上找到突破,偶然一次浏览新闻,他看到煤矿场使用悬臂掘进机提高了挖煤效率,于是有了引入掘进机的想法。

  当时很多人提出了异议:传统的钻爆法简单实用,何必去弄个机器回来?也有工程队施工时用过掘进机,似乎都失败了?秀岭隧道变化无常,这样干,是不是风险太大?

  吴丽君组织人员查阅相关资料,潜心研究了半年,通过比对分析,他认为悬臂掘进机能集开挖、装碴和自动行走于一身,对“滇西红层”复杂地质适应性强,便于支护,将传统钻爆法钻眼、放炮、通风排烟、出碴四个工序整合为掘进、出碴一个工序,简化了施工程序。

  2015年,吴丽君争取到了掘进机进洞试验的机会,由于施工段落周围出现大量股状水,设备陷入泥浆中无法行走,未达到预期效果,消耗了人力财力物力,他也遭到了一片质疑。

  但吴丽君坚信机械化操作是最终缩短工期、完成工程的必经之路,20172月,他们通过对悬臂掘进机重新进行工艺改良,掘进机又一次进入了秀岭隧道施工现场,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机器发出了强有力的轰鸣,像手术刀一般精确地在掌子面上切割,第一个月就推进了一百三十多米,降低了对围岩的扰动,有效的防止了隧道的坍方,掌子面施工也更加圆顺,成功证明了软弱围岩机械化的施工优势。据统计,进口平导月进度最高达到163米,施工年进度达1.2公里,较钻爆发施工的年平均进度提高40%以上。

  2017年,整个大瑞铁路一共有73个隧道正洞施工作业面在同步进行施工,他们大瑞四分部的掘进进度在全线排名第二,第一采用的是TBM;平导同时施工的共有37个洞口,他们也是排名第二,但平导和正洞加起来的总掘进进度,他们排名第一。

  当时,国铁集团领导来大瑞铁路检查,高度肯定工艺工法的先行先试,并说道,“中铁八局有这种思路,不愁开不通”。

  202011月,秀岭隧道进口平导掘进至9502.6米,创下铁路山岭隧道独头掘进新的亚洲施工纪录。

  以此技术为研究对象,项目部主持的科研项目《“滇西红层”软岩地质特长大小断面铁路隧道悬臂掘进机施工技术研究》在中国中铁股份公司评审会评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该关键技术于201811月通过重庆市建委鉴定,鉴定意见该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滇西红层”软岩地质特长大小断面铁路隧道悬臂掘进机施工工法》评为四川省级工法。

  凿通成化育人之途

  刚到大瑞四分部的时候,吴丽君在办公桌上发现了一本《滇缅公路》。众所周知,滇缅公路是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重要国际通道,在二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滇缅公路动用民工20万人,多为当地的老弱妇孺,有3000多人为此献出了生命,每一公里,都流淌着滇西人民的血与泪。

  此后几年吴丽君多次重温这本书,一遍一遍提醒自己,保障工人人身财产安全,减少安全事故,是工程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躺在项目部宿舍,他总是在夜里惊醒,担心哪里又出了事故。为此,吴丽君们对隧道超前地质预探预报工作进行了持续改进,自行研发了红外线观测连续报警装置,有效的减小了岩体变形概率,并多次召开会议强化风险预测,风险处理和风险管控工作流程。

  2016年成为项目经理后,需要他解决的事情更多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每天也更忙碌了,大事小事不断,真正成了大瑞项目部的“大家长”:项目部上的家长里短,哪家有啥困难他都清楚,他们也常常找吴丽君解决问题;为了让兄弟们下班后洗热水澡不用排队,吴丽君将原来的3个浴室扩建到了7个;推行光盘行动,看到有小孩扔了块肥肉,板着脸教训他不要浪费粮食;刚来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否清晰,吴丽君和书记经常要去关心。

  其实有很多人问他,吴丽君,这十四年是你怎么坚守下来的,但吴丽君觉得,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坚苦”。看着秀岭隧道一米一米挖掘深入,它也见证着吴丽君从见习生到项目经理的一步一步成长。秀岭是吴丽君的老师,它无声教导着吴丽君,从未知到征服,不过脚踏实地而已。既然选择了做一位工程人,就应该接受披星戴月,风雨兼程!

  更何况,吴丽君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一群拥有共同信念的兄弟们。在大瑞,2008年过来到现在的还有7个,2009年的还有6个,来大瑞就没离开的就更多了,大瑞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虽然工作辛苦,条件艰苦,来的这些大学生也好,工人也好,没有一个因为工作辛苦辞职。“不惰者,众善之师也”,由于秀岭隧道如此富有变化,从最原始的技术用凿子凿,到最先进的TBM,他们运用了全套铁路施工技术,一大批优秀的特长隧道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人才从这里成长,目前大瑞四分部“五部两室”负责人有6名是90后,且都是在大瑞项目成长起来的。

  如果说有什么遗憾,就是亏欠家庭太多,有一年回东北老家,母亲握着他的手,赌气说:“真不知道供你上大学是为了什么,一年一年的见不到你人。”妻子为了小家的团聚,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城市的生活,来到大瑞陪了吴丽君9年。2011年在重庆买的房子,他们都没有去住过哪怕一天。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十四年前,大瑞小院的大青树只有小孩手腕粗,现在早已亭亭如盖,每天都在为他们的小院增添生机和希望。回首十四年,吴丽君从青涩无知变成隧道施工的行家里手,从踌躇满志的大学生成为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工程人,吴丽君在历练中成长,在奋斗中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