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详情页

荐书——《坚硬的稀粥》

时间:2019/04/30 作者:李佳蔓 来源:中泰房开公司 点击量:

    生活归根结底就是一日三餐,每餐吃什么,怎么吃却让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犯了难。1989年,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传统的稀饭馒头开始被嫌弃,牛奶面包走进了中国人的餐桌。然而改革后的肠胃不适,经费超额等等排他因素导致了早饭难题,最后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堂妹夫,作为知识分子兼国外思潮传播者的身份,提出了民主“选举制”。从爷爷到爸爸到儿子再到分开吃,经过轮番的变革,最终还是回归了这一碗《坚硬的稀粥》。

    看似无厘头的家庭琐事,却折射出了当时的人生百态,对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因循守旧的文化制度、默守陈规的思想,始终是要被前进的社会所抛弃,小说以一家人的生活为背景,紧紧围绕着吃饭的问题展开,细致地刻画了一家人思想的变化历程。典型的人物中爷爷是整个家庭的掌权者,希望在生活各个方面吸取建议进行改革,所影射的是当时积极推进改革的政府和当权者。爸爸和妈妈则类似于中层阶级,然而应有主导权的爸爸,一辈子在家吃现成饭,做现成活,大事小事一概问爷爷,说话行事都习惯于打出爷爷的旗号,只会请示,没有主见。儿子是新新力量,象征着中国社会的新一代的青年,追求新潮,厌弃旧俗。徐姐这个带有底层劳动人民身份的“外人”,是旧体制的奉行者,在家做饭40年,最后无疾而终。堂妹夫是全家唯一留过学的人,见多识广,因为知道自己属于外姓,深知自己的身份地位,一贯不争不论、随遇而安,当“我们”家陷入困难的怪圈,他便提出了改革,然而却以失败告终。最后各自生活,独自管理,儿子实现了他的西餐梦,但是牛奶面包后仍想吃稀饭、大头菜。叔叔一家搬出去了,同样经常吃稀饭、馒头、大头菜。堂妹俩出国了,写信回来说,仍常吃稀饭、大头菜。至于爷爷、爸爸、我这一家,由妈妈主持家务,任然回归事事请示爷爷,每天吃着稀饭、大头菜的日子。故事的最后,一位英国朋友来家做客,吃过稀饭咸菜,赞叹稀饭咸菜多么朴素!多么温柔!多么舒服!多么文雅……只有古老的东方才有这样的神秘的膳食。这可谓画龙点睛。让大家明白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传统的存在必定有它可取之处。

    小说浅淡而轻微,以早餐极其寻常、细小的事件与“喘不过气、走不动路”形成强烈反差,构成了对于这场“改革”的强烈讽刺。显然,不考虑特定的背景,生搬硬套的制度并不适合当时的大环境。传统虽有诟病,但是却符合中国人的体质。当然,对当时改革的映射意义不仅仅在于谈论中国政治的功过,更在于引发新思想,树立更加全面、足够高度的人生观、价值观。

    结合当今新时代,撇开政治阔论,且看当下青年,从新潮的马沙特到千篇一律的网红脸,不正像文中的盲目跟风吗?学习新文化、新思想固然是好事,但正确的态度应是随着生活的提高和眼界的开阔而逐渐予以完善和优化,不偏激、不盲从,有思想,有方向。尊重各种文化的存在,有选择性的吸收,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就会像小说中不加选择的引进西方文化“改革”导致与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起冲突。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应该怎么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青年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理想,选择什么样的奋斗方向,对于走好一生的路至关重要。我们都应该 跟随十九大发展的规划步伐,走自己的人生路,不偏不倚,初心不改,坚定信心。